第六章 削藩
应天,紫禁城御书房内建文帝召集了曹国公李景隆、长兴侯耿炳文、中军都督兼暗探指挥使宋忠、齐泰、黄子澄、户部侍郎卓敬、方孝孺商谈大事。
踌躇满志的建文帝问道:“朕虽已登基,但叔父们兵权在握已成尾大不掉之势,众卿对此可有良策”?
“削藩”这个念头在每个人心中升起之时,太常寺卿(负责祭祀及唱歌跳舞的最高长官)黄子澄抢先谏言道:“陛下为皇太孙时,臣就说过汉朝削藩之事。而此时便是国朝削藩的时机”。
见兵部尚书齐泰、卓敬、宋忠、李景隆、耿炳文、方孝孺先后附议,建文帝满意地再次问道:“如何削”?
齐泰深知建文帝平日最为忌惮燕王,自己也觉得燕王威胁最大,并言为心声地道:“既然燕王称病,那就先从燕王开始”。
听到齐泰所谏,建文帝急忙问道:“那如何削燕王兵权”?
户部侍郎卓敬见有些冷场,并道:“不若将燕王的封地改为南昌”?
耿炳文发觉建文帝正欲点头,只得出列道:“西北来报西察合台汗国正在攻打德里苏丹国。此时削藩若是造成内乱,西察合台汗国趁势调头来攻,再加上北元在北虎视眈眈,将如何处之”?
宋忠见建文帝看着他,沉声地回道:“西察合台汗国与我大明接壤,其君帖木儿更是立志恢复昔日蒙古帝国,若是大明战乱,不能排除帖木儿可汗将进犯大明这可能”。
曹国公连忙附议地道:“宋都督所言极是。而且燕王性子向来刚毅且视权如命,若是动他权柄,他绝不是那种会坐以待毙之人”。
建文帝思索了会,向耿炳文问道:“朝廷是否有同时与燕军、西察合台汗国、北元三面作战的能力”?
耿炳文实话实说地道:“别说三面作战,就是一面作战都没有绝对把握言胜”。
方孝孺晒笑地道:“朝廷可调动百万大军,可分兵三路,王师也定会势如破竹。长兴侯何以涨他人威风,灭自家志气”?
建文帝见耿炳文丝毫不理会方孝孺,只得自己亲自向耿炳文问道:“朝廷不是有百万大军吗”?
耿炳文心中略微核对了一会,道:“先帝在世曾令五军都督府与燕王统计全国士兵人数,共一百二十万。后来在山西练兵十万,一共一百三十万。减去亲王们的三卫、北平行都司各卫与山西十万新兵,朝廷可调动的兵不超过八十万”。
嘘了一口气,耿炳文又上奏地道:“而这忽略的五十万大军才是明军中,真正的精锐所在”。
宋忠见建文帝有些迷惑,虽早感到自己可能趟了浑水,但他深知自己现在已无法下船,只能咬紧牙关继续。
心中有些无奈的宋忠解释:“先帝后期的战事多数都是由亲王为帅,军中精锐自然也就被亲王们选入自己的三卫中。北平行都司之前更是由先帝与燕王两人管理,其中下层将官皆由燕王一手提拔”.
朱允炆心中生出恼火,对一直闭口不言的曹国公李景隆问道:“你怎么看”?
李景隆之前练过兵,再加上其军人世家的身份,他稍微一想,道:“即便能调换北平行都司的高级将官,但只要燕王振臂一呼,其中下层将官就会重新归于燕王麾下”.
方孝孺正色地道:“国公此言差矣,皇上乃天下之主,圣旨一下必定四方归降”。
耿炳文面带不屑地道:“照博士这么说,那还要我们这些军士干吗?反正圣旨一下,就能四方归降”。
这些天在兵部忙活,对军制有了实际了解的齐泰忍不住道:“博士,实际上的战事与书中的战事是两回事,士兵是一个人又一个人,并非是那种没有思想的死物”。
听到齐泰如是说,黄子澄与卓敬以及方孝孺三人迅速对视了下,然后皆默然不语起来。
见商量不出什么结果,建文帝只得说下次再议。听到这话,见建文帝离去,李景隆与耿炳文迅速对视了下皆感到有些不妙,而身边的宋忠则独自微微发出叹息声。
由于司礼监已被朱允炆敕令靠边站,所以在这天御花园,建文帝身边只有一名普通的宦官。这让齐泰、黄子澄以及方孝孺很是欣慰。是出自宦官不得干政的理念?还是歧视太监是残疾人,而不配与他们为伍?或者是觉得如此,他们就更得皇上信任?原因在他们的心中。...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