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章:解缙:想做国师,先胜过我等再说



陛下!此事全凭您定夺!而回过神来后,张玉几乎是第一个站出来赞同朱棣的。

 至于沐春和沐晟兄弟,也立刻抱拳点头。

 没别的!

 他们这些武将是亲自跟随朱棣一路打到南京的,特别张玉他当初身陷敌营,本来还以为是侥幸死里逃生,却没想到竟然是因为楚枭的缘故。

 对于这个间接的救命恩人,皇帝想怎么册封都不为过。

 然而,其他文臣却依旧不开口,而看到这一幕的朱棣忍不住再次看向了他们。

 此刻,再看众多文官。

 他们这时候也不好再开口,毕竟楚枭的功绩太过骇人!

 开玩笑!

 定下险计,大宁借兵!

 拒守北平,降李景隆!

 联手宁王,直取南京!

 这三条计策却包含了森罗万象,让原本只有八百余人的燕军,竟然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夺得天下!

 试问之下,他们任何人有这种能力吗?

 一时间,在场的人全都在心里扪心自问,然而所有人得到的答案却都只有一个——没有!

 在这种情况下,朱棣看到他们的表情,也终于满意了。

 然而却就在同一时间,一直没开口的解缙却眉头紧锁,似乎欲言又止。

 没办法,他心里憋屈啊!

 要知道,他七岁写文章,十岁诵千文,洪武二十一年便已金榜题名!

 靖难之役中他也出力颇多,然而在建文时期他就已经是内阁首付,现如今朱棣做了皇帝他却要从头开始,熬了这么久现如今才刚刚晋升为翰林学士。

 眼看着下一步,他有可能比杨士奇更早成为内阁首付,半途中却杀出了一个程咬金?

 试问之下,谁能忍得住?

 更有甚者,他为了能早点官复原职,几乎夜不能寐的为太子东宫出力。而皇帝就算要册封内阁首辅,也应该选择他才对,就算选了杨士奇他都没这么憋屈。

 不过,除了憋屈之外他心里还有别的用意。

 刚开始听闻皇帝说要册封一个旁人为内阁首辅,甚至是国师,他只是觉得荒唐。

 现如今听闻楚枭便是那三计定天下的军师,他心中反而是起了比较一番的不服之心。

 在他看来,有谁能真的比肩诸葛孔孔明?

 甚至就算是诸葛亮,也不可能真的未出茅庐,已定三分天下!

 想到这里,解缙没等别人开口就立刻站了出来道:陛下!若论功劳臣等虽也有功在身,但自然不可与楚军师相比。然,三计定天下,未免有些夸大其词,还望陛下斟酌一二!

 若此人真的有旷古烁今之才,臣等自然不敢造次,而此人若只是侥幸,还望陛下能以大明朝廷为重!

 这

 一时间,在场的人都没想到解缙会在这时候跳出来。

 张玉等一众武将,都纷纷用不客气的目光看向了他,毕竟文臣无法理解武将那种救命之恩。

 然而,却就在朱棣微微皱眉之际,原本不打算开口的杨士奇却也跟着附和道:陛下,解学士所言极是。陛下想拜谁为国师,想让谁位列内阁首辅都不为过,但我大明初定,内阁首辅,兹事体大,应当徐图缓之。

 如今我大明内忧外患,诸多问题已困扰陛下于我等诸多事日,所以为避免其他臣子不服,还望陛下能慎重。此言一出,朱棣的脸色这才恢复了过来。

 没别的。

 对比解缙不通人情世故的发言,杨士奇委婉的话就缓和了许多。

 一时间,包括武将在内的众人都纷纷思索起来,当初陛下靖难起兵虽得了帮助,但谁也不能确定其中份量。

 更重要的是,此人在外两年多时间里,谁也不知道他现如今的才华是否荒废。

 若此人只是运气好而已,那册封个闲散侯爵,让其混吃等死也就够了。然而,想要官拜内阁首辅,那可是以前相当于宰相的位置,总得让人见到他真正的实力吧。

 想到这里,众臣纷纷附和,而朱棣看事已至此也只能点头道:既如此,宣楚枭来乾清宫见朕!

 时间快速而过。

 乾清宫内,朱棣稳坐在龙书案后,内心里却也在忐忑不安。

 因为,杨士奇和解缙他们的话,说白了也就是想借此机会来考教一下楚枭的才能。

 文人相轻,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。

 他现在冷静下来后也回过神,虽说当初与楚枭确实有过约定,但现在他的身份已经今非昔比,想一意孤行已经不可能了。...
    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